來源:日本經濟新聞 2017-09-29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國內16家制藥和化學相關企業在全球首次實現利用“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干細胞)生產屬于血液成分之一的血小板技術。iPS細胞是可成長為身體任何部分的萬能細胞,而目前獲得血小板的手段只能依賴獻血,還面臨短缺的情況。如果能借助ips細胞大量生產血小板,則無需依賴獻血就能進行輸血。
利用iPS細胞制造血小板的成本大幅低于獻血。此外,獻血獲得的血小板無法冷藏、只能保存4天。與之相比,如果使用iPS細胞制造,通過無菌化處理則可保存2周左右,保管成本也將下降。使用iPS細胞制造還能防止混入病毒等病原體。此前,發生過獻血時混入的病毒導致艾滋病和引起丙型肝炎感染擴大等事件。如果利用ips細胞制造血小板,可以避免這種風險。
源自大學的風險企業Megakaryon掌握利用ips細胞制造血小板的技術,與大塚制藥集團、日產化學工業、SYSMEX、CMIC控股、佐竹化學機械工業、川澄化學工業和京都制作所等15家企業推進了臨床試驗所需的量產技術的研究,并于2018年啟動臨床試驗。
研究團隊此前利用ips細胞在研究室制造了1~3人份的血小板,但一次性量產幾千人份,需要設定細致條件和使用特殊添加劑。此外,用過濾器去除異物、包裝血液制劑的工序等方面也需要經驗。
目前可望量產的是血小板的血液制劑。這種血液制劑被用于需要止血的患者,例如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或交通事故的受傷者等。日本國內每年有80萬人接受血小板輸血,其國內市場規模按藥價計算約計700億日元。此外,美國的市場規模是日本的3倍以上。
2012年,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因研發iPS細胞技術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于諾貝爾獎效應,日本在iPS及干細胞領域研究處于國際領先地位。2014年,日本理化研究所將iPS細胞制成的視網膜細胞移植至一位老年性黃斑變性(該疾病可能造成老年人失明)患者眼中。而大阪大學、京都大學則在積極推進利用ips細胞培育心肌組織、治療帕金森癥、脊髓損傷的研究。 (力太生物.com)